• 搜索
    搜新闻
  • 您的位置: 首页 >  资讯

    日本互联网“起风了”|今日讯

    艾瑞网来源:2023-06-19 17:14:11

    导语:作为在日本深耕 10 年的创业者,王沁明显感到,相比前几年,今年行业中 VC 数量也在可感知的增多。除了本地 VC 举办的活动外,谷歌、亚马逊、微软等巨头也频繁举办活动推介产品。现下,日本的创业环境正在热络起来。

    上周四下午,日本 NGA 集团创始人王沁在结束公司的工作后,紧接着赶往当地创投方举办的 " 桑拿演讲 "(虎嗅注:当地特色创投活动)。这类活动在最近非常频繁,每天都会有各种形式的创业峰会、活动散落在东京的各个角落。

    " 在日本三大互联网大会上(B Dash Camp、ICC、IVS),人数明显增多,今年头一次破千。"王沁说道。


    (资料图片)

    作为在日本深耕 10 年的创业者,王沁明显感到,相比前几年,今年行业中 VC 数量也在可感知的增多。除了本地 VC 举办的活动外,谷歌、亚马逊、微软等巨头也频繁举办活动推介产品。现下,日本的创业环境正在热络起来。

    王沁在日本近 10 年有过三次创业经历。而最近一次对职场招聘类软件 HelloBoss 的创业他总结为踏上了日本互联网的 " 风口 "。其在去年 12 月拿到了第二笔融资,并且出乎意料的顺利。

    " 日本的移动 APP 的发展远不及国内,时间机器理论(虎嗅注:软银创始人孙正义提出,指将发达市场成果带到欠发达市场,抢占蓝海)的运用空间很大。" 王沁说道。

    图片:日本 Recruit 在 2000 年推出的酒店预订网站 JALAN.NET,在日本有近 30% 的市场份额,

    但在当地居住的朋友告诉虎嗅,这个界面已经七八年没有更新了

    投融资的顺利离不开日本互联网发展的两个关键词:被落下的 10 年、正在追赶的当下。

    早年间,尽管日本互联网起步早,但无论是创业环境、人才机制、移动支付都未给移动应用提供 " 肥沃 " 的生长环境,种种原因导致日本移动互联网发展没有赶上趟。

    而近两年日本创新创业环境正在悄悄变化。

    2022 年被日本称为其 " 创业元年 "。去年 5 月,日本公布了 " 新资本主义 " 的实行计划草案,11 月 24 日,政府对培育初创企业提出了具体的的 5 年计划草案:到 2027 年,对初创企业的投资额将达到 10 万亿日元(约合人民币 5170 亿元)规模,创造初创企业数量要达到 10 万家。独角兽企业要从 6 家,扩大到 100 家。

    其中,互联网作为日本上个 10 年错失机遇的行业,被给予重点关注。

    今年 4 月 26 日,日本政府公布 " 从海外吸引人才和资金 " 的行动计划,把截至 2030 年的对日直接投资额目标由原来的 80 万亿日元提高到 100 万亿日元,并且计划吸引 IT 方面的、跨国界的 " 数字游民(Digital Nomad)" 等高级外国人才。此外,还将在国内建设初创企业基地,为海外风险投资和创业者放宽在留资格的条件。

    日本政府 6 月 2 日宣布,将启动银行中的 " 休眠存款 "(指 10 年以上无人看管的存款)来支持创业

    王沁告诉虎嗅," 现下日本移动互联网环境非常像 10 年前的中国,这两年更是像 2015 年国内的‘双创’(大众创业、万众创新)",总体来说,创业环境对互联网行业更加利好,而对于出海玩家来说,移动互联网市场的空白也蕴藏着机会。

    时间差和拐点

    从 2010 年在日本读书创业开始,王沁便逐渐嗅到日本互联网与国内的差异。

    彼时,2015 年,移动支付被微信和支付宝盘活,随后,生活消费、共享经济、O2O(线上转线下)等各类基于支付的移动产品应运而生。

    而日本移动互联网尽管有极高的手机使用率和互联网渗透率,但失去了资金在其中流动,不论在融资层面,还是社会价值层面,APP 的发展都逊色很多。

    在日本最常用的 APP 中,除了乐天百货,几乎都是 " 引进 ",

    比如 Line(韩国)、Twitter(美国)、雅虎(美国)……

    这与商业社会的信息封闭和人才供给缺乏息息相关。在日本,工程师存在极大的用人缺口。在日本政府的官方数据中,到 2030 年,日本将面临至少 80 万 IT 开发人员的短缺。

    时至今日,日本在 IT 人才机制上,依然以派遣制度为主,也就是当公司需要程序员时,找专门的 " 供应商 " 来承担开发等相关工作(也可以称为 " 共享程序员 "),而非正式员工。

    也就是说,在日本互联网公司,开发人员通常都是 " 外包 ",不会直接雇佣,即便开发者人数占到公司的 10%。

    在这样的机制下,软件技术迭代非常困难,一方面,开发人员频繁流动,互联网企业很难留下 "Know how" 的经验和方法论来支撑战略,另一方面,开发者也难有动力进行创新突破。

    以手机软件界面中的功能开发为例,王沁谈及曾在日本企业工作时同事的经历,如果要在界面上添加 " 未读消息数量 " 的小红点(即右上角的消息提示功能),就要花大功夫向企业证明开发这项功能的好处和优点。这样的沟通成本十分高昂,常常要花费几个月的时间也不一定能落地。

    而国内的 IT 团队从效能上来说,有着降维打击的优势。

    经过国内互联网行业近 10 年洗礼,国内程序员开发产品的沟通成本极低,效率极快。

    王沁告诉虎嗅,比如在开发 " 瀑布流 " 功能时,只需要跟工程师说 " 类似某产品那种风格 ",工程师立马能够 get 到,不需要再描述 " 双排列、有点赞、可以下拉无限加载…… ",这使得软件开发极快,加之 to C 端功能也大多已经过国内市场检验,能够快速抢占市场份额和先机。

    现下,需求缺口亟待被满足。在东京工作 5 年的杨溢告诉虎嗅,她每天用的最多的手机应用还是谷歌查地图,APP 的业态远不如国内丰富。

    比如外卖、买菜、团购 APP 很少,想要点外卖的需求只有 Uber 能满足,而且配送费、服务费都很贵。一些 APP 的功能也不够便捷,很多购物软件没有买家秀功能,无法参考其他买家的评价,比如 Zozotown。

    不难发现,日本的移动互联网赛道,中国产品和技术有极大优势。只要能够击中用户需求,市场中几乎不见竞争对手。(这里有一个细节是,在给产品申请专利保护后,日本市场不会再去抄袭,因为日本的投资、营商环境普遍对做 " 打板 " 产品较为排斥,所以产品有更强的先发优势。)

    有业内人士透露,国内出海日本的教学类 APP,团队和服务器都在国内,仅通过广告投放获客,依然能够在日本跑通,足见市场的潜在的机会。

    王沁告诉虎嗅,日本的用户教育成本不高,对能满足 " 多快好省 " 普适需求的 APP 接受度很高,上手很快。此外,像社交裂变、补贴等玩法,在日本还很新鲜。甚至二维码扫码登陆网页端在日本都是个新鲜事,会被客户称赞 " 太丝滑了 "。

    此外,移动支付在日本里程碑式的发展,也为 APP 发展打开入口。

    在软银的大力补贴下,PayPay 今年达到日本互联网人口 50% 以上的渗透率。而在此基础上的,是一个有着中国 10 倍以上消费力的、付费习惯好、语言和文化又极度统一的消费市场。

    不止一位受访者告诉虎嗅,这两年移动支付类软件可以运用的线下场景明显变多,店面基本都可以扫码付钱。今后移动支付需求会更加活络,移动互联网也将获得更多资金青睐。

    日本互联网用户超过 1 亿,普及率达到 94%,

    移动支付的完善,逐步填补了移动互联网三大基建(4G 网络、智能手机、移动支付)中的最后一环,

    今年也被日本称为其 " 移动互联网元年 "

    目前,尽管 PayPay 软件之间还未大规模支持页面跳转支付,但互联网创业的火热已经初现端倪。

    " 软件每一个小功能的进步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,尽管现在还在初级阶段,但支付的普及给所有创业提供了入口,对国内外 APP 进入日本都会是个好机会 ",王沁说道。

    进圈子难,由内打破

    尽管日本易守,但却难进。

    翁永飙(在日本创业 30 年,和金山合资创办金山日本)曾在媒体采访中说," 日本是一个村庄社会,非常讲究信用和熟人关系:跟一家日本企业开始合作,第一步是很难的。因为他们不会跟一个没听说过的、不了解的人来合作。"

    业界将这种现象称为 " 加拉帕戈斯综合症 ",圈外人进不来,圈内人自成一派。王沁也提到,创业初期要耐住寂寞,因为新手没有社会信用。

    这种封闭也体现在互联网发展上。早年间,日本软件开发由运营商(电信企业)作为强势主导,他们只向合作的 IT 公司定制软件,连手机也是定制的。

    而电信公司本质上是做基建的,在这种别人进不来,运营商主导模式也走不出去的情况下,导致软件研发缺乏土壤和活力。

    在这样的环境下,日本商业社会便形成了独特的分销 " 代理模式 "。这种代理更像是 " 中介 ",对 To B 企业来说,通过代理撕开一条口子,是在日本早期获客的主要渠道之一。

    例如滴滴在进入日本市场时,通过和软银合资,以软银为支点,拓展更多的出租车公司入驻滴滴(日本不允许私家车载客,因此滴滴主要的获客需求为和出租车公司合作)。软银为滴滴提供的价值就类似 " 代理 "。

    滴滴日本副社长林励在接受采访时曾说," 滴滴需要短时间内获取大量出租车公司。软银负责销售和出租车公司的拓展,滴滴负责产品技术。"

    这种代理模式在日本有几乎不可撼动的地位。软银集团早期就是通过代理发家,代理过美国联邦快递、英特尔、戴尔电脑等。许多拥有资源的企业会拓展代理业务,而日本企业之间也有相互代理的情况。

    当问到当下创业环境活络起来,是否会影响代理模式时,业内人士的第一反应是,如果有更多企业需求出现,可能会使代理店加价,而非撼动这样的模式。

    尽管 " 入圈 " 困难,但由关系网组成的合作十分牢靠。映魅咨询创始人刘凯告诉虎嗅," 日本企业保守、决策链路很长,有时要等 1 年的时间,但只要建立了关系,就不会轻易换掉,会一直合作下去。他们更注重产品的品质,就算有更便宜的供应商出现,也不会换掉老伙伴 "

    " 如果一家企业有一次不守信用,就会被拉黑,因此整体营商环境是很守规矩的,比如在日本签合同时,条款远不像国内一样复杂、且需要附加很多条约为自身做保障。在日本甚至很多事情可以不签合同,口头达成 ",王沁说道。

    由于在日本有十余年创业经验,同时曾在日本最大的 HR 企业 Recruit 集团商务部任职 5 年。王沁在设计 HelloBoss B 端获客时,便运用了这样的 " 代理 " 思维:

    首先将日本 530 万家大大小小的公司进行分类,头部企业由投资方、持股合作人介绍;腰部近 10 万家中型企业,由代理商或联盟合作伙伴进一步拓展获客;尾部由常规投放和优质的产品功能面向公域吸引受众。

    SLG:SP Led Growth

    BP:Business Partners

    CP:Collaboration Partners

    在理解日本商业社会背后的逻辑后,这样的模型何以获得投资青睐就不难理解了:

    · 头部由 Dior、万豪、NTT、日立、本田圭佑等权威企业、人物做背书,对于打开市场极其经济高效,大大增加中尾部企业的转化率。其中许多投资方本身拥有强大的分销资源。

    · 中部与分销商采取以成交结果分成的方式合作,并且同时开展联盟合作伙伴计划,与当地的 VC、商会、银行合作。稳健之余,再次扩大分销渠道。(比如投资方 USEN 拥有 70 万家餐饮店资源、TK 为日本三大 HR 分销商)

    · 其余占 90% 以上的 SMB 企业客户由方便的功能、合理的价格(虎嗅注:日本 B 端服务价格普遍偏高)自然吸引入驻。其中产品功能又极具先发优势。(例如拥有大数据实时信息,验证企业、登载职位实现无销售人员的全自动化)

    " 这样的 B 端拓客策略有助于初期快速扩展,降低自身地推成本。也成功拉拢了一圈想要革命日本 HR 行业却苦于没有产品的企业。" 王沁说道。

    而有趣的是,HelloBoss 在设计 C 端获客时,和其他国内出海的 APP 也会进行用户的 " 互送 ",互相递客源。

    " 出海东南亚,大家总有一种荒野大乱斗的紧迫感。但人们来到日本,甚至有一些儒雅。" 王沁说道。

    日本商业环境的 " 儒雅 " 一方面来自商业秩序的成熟,另一方面也说明,现下的日本移动互联网赛道,矛头初现,但还没那么激烈。

    (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艾瑞网立场)

    关键词:

    下一篇: 最后一页
    上一篇: 速讯:2023苏州江南香山端午灯光艺术节年卡可以使用吗